郭防,为填补新疆边防卫星电视电话空白作出卓越贡献的知识分子。近日记者采访他时,他刚从边防线上归来,黧黑的脸上还带有高原的风尘,浑身上下尚未甩掉长途跋涉的疲惫,然而一谈起万里边关的明月与清风,他便精神抖擞,明亮的双眸闪烁着深情与渴望。
军旅出身的父辈为他取名“郭防”,与“国防”谐音。郭防的人生与事业始终与边防相依相伴。1982年,郭防从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毕业后,来到新疆军区卫星通信地球站,卫星接收和传送信息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头。上任伊始,他便遇到令众多专家挠头的事:长途通话中回音干扰严重,两地通话好像面对高山喊话,两边回音聚交一起,含混不清。郭防以极强的挑战意识,向这道难关冲击。在两年时间里,他跑遍国内大的科学院、图书馆,昼夜兼程。经过不懈的搏击,郭防与他的课题组一起,将设计先进、工艺新颖、技术性能良好的“电路回音斩断装置”研制成功,并获得军队科技成果进步奖。该装置很快投入批量生产,在全军卫星网络中推广应用。
卫星通信的“心脏”参量放大器,需摄氏20度左右的恒温环境,新疆寒冬漫长,工作人员要爬上十几米高的高频房观察温度,人工进行调整,每天爬上爬下五六次,遇到风雪,行动极为不便。郭防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,他以这一难关为新的攻克目标,反复研究琢磨,观察调试,翻阅资料,终于创造出“远地温度自动控制装置”。从此,值勤人员再不用爬上高耸的天线塔上观看温度了。短短的几年间,由郭防主持的6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,联合国组织用5种文字将其研究成果公开发表。
新疆军区守卫着全新疆和部分西藏的万里雪域边防,通信线路时常受到洪水、泥石流、狂风、暴雪等自然灾害的袭击。为解决这一难题,从1997年开始,郭防率领工程技术人员涉大漠、越冰窟、翻达坂、走边关,两次翻越环境险恶的昆仑山、喀喇昆仑山、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,足迹遍布世界屋脊帕米尔及藏北高原,历时112天,行程一万多公里。1998年8月19日,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,严重的高山反应,使42岁的郭防嘴唇发紫,指甲凹陷,头发脱落。大脑胀痛时,只得把止痛片往嘴里塞。他坚持在施工现场指挥打地基、装设备、架天线。四天之后,一座卫星通信接收装置在神仙湾落成了,电话里传来了北京中心站和南沙海防站清晰的声音,他高兴万分,禁不住欢呼雀跃起来。
为让边关军民分享现代卫星通信电视的恩惠,几年来,郭防和他的战友们涉冰川,踏积雪,安装电视差转台和单收站100余座,为航天、邮电、农业、森林等进行卫星选址、防灾、测试等做了大量工作,其中的艰难三天三夜讲不尽。1998年1月2日,郭防一行六人从西藏阿里重镇狮泉河出发,气温已是零下30多摄氏度。汽车来到新藏线740公里处,茫茫积雪使人们分不清哪里是路,汽车掉进雪坑,用电话单机叫来的牵引车出发不到两公里也趴窝了。郭防带领大伙一铲一铲地刨冰挖路。在这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,人空手行走相当于平地负重20多公斤,他们硬是挖了6个小时才把汽车推出来,6个人的大衣都成了碎片,躯体都冻麻了。
郭防现任新疆军区卫星通信地球站主任。他用智慧与情感、汗水与热血,在祖国西部的万里边关书写出了人生三项之最:走过的边防线最长,他先后到过中哈、中巴、中吉、中塔、中印等边境执行任务;赴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区次数最多;外出执行重大通信保障任务时间最长。在他的指挥下,一个个“放心工程”、“全优工程”建起来了,他也逐渐成为行业中的“大拿”,将他上调的电话、函件不时飞到边城。总部在北京建立一所卫星通信监测中心时,作为技术骨干,他首先被选中,但他觉得万里边关更需要他,便毅然留在边陲。就在记者采访的日子里,恰巧郭防的一位同学从北京瑞康通信电子公司来疆洽谈项目。这位同学如今月薪达9000元。他在乌鲁木齐呆了一个多月,巧逢郭防在昆仑山上搞边防通信设施建设。两地电话交流,两头热泪纵横。一头是连氧气都不足的高寒山区,一头是繁华的大都市,面对自然环境的差异、经济收入的悬殊,郭防的心丝毫不为其所动。他说,万里边关时时牵动着我的情、我的魂,对这种选择,我无怨无悔。